海洋监视系统这种狠活,常浩南自然是要积极参与的。
不过他并没有马上给出同意的答复。
毕竟,海洋一号对外肯定还是一颗属于国家海洋局的民用卫星。
所以卫星上其它设备获取到的数据,也需要一并给处理了。
不过这样一来,计算压力就会相当大。
要知道,之前他用超算处理那张图,还花了一个晚上加一个上午的时间呢。
尽管海洋监测卫星的单次成像面积不会像资源二号01一样高达恐怖的上百万平方公里,但对于性能可怜的星载计算机来说,仍然会是个巨大的负担。
组织了一下语言之后,常浩南向栾文杰提出了自己的顾虑:
“栾局长,上次在檀州测控站的时候你也看到了,数据提取和降维过程的计算相当复杂,而且其中还有相当的黑盒部分。”
“据我所知,卫星上面搭载的计算机,由于要考虑能耗和防辐射的问题,性能跟普通商用机相比可能还要差一些?”
栾文杰也果断认可了常浩南的说法:
“确实,星载计算机的性能这块,短时间内确实提不上去,至少不可能跟地上的超算比。”
不过,紧接着,他又话锋一转:
“所以我们这颗海洋一号A星还是以技术验证为主,只要能在卫星端处理一部分,保证时效性相比资源系列卫星有提升就可以,并不刻意追求具体的指标数据。”
有这句话,常浩南就放心了。
他上一世毕竟没怎么跨过界,对航天领域的了解基本仅限于公开部分,以及少数跟同行交流过程中得到的信息,并不能像老本行那样摸清楚某项技术具体发展到了什么程度。
但提高卫星端运算能力,尽可能降低地面站压力,这个大趋势肯定是没错的。
否则,无论地面站的数据处理速度有多快,它与真正需要用到遥感信息的终端——比如远洋打击编队或者科学考察单位之间,都还要再经过一次甚至多次数据传输流程。
就很难做到实时或准实时侦察。
“那没问题。”
常浩南点了点头: